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介绍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简介

 

  

 

20世纪30年代创建以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扎根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沃土,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区位优势,先后有吴文藻、费孝通、潘光旦、陶云逵、许烺光、杨堃、方国瑜、江应樑等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在此任教与从事研究工作,型塑了“报国情怀、社会担当、扎根田野、自由讨论、团队合作、传承创新”的“魁阁精神”,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学术共同体的雏形“魁阁团队”。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积极参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工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211工程”建设中云南大学将民族学列为全校两个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2年云南大学民族学获准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9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大会通过的《昆明宣言》倡导,和谐世界、共同繁荣与文化多样性。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活跃”的发展格局。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民族学连续名列全国前茅,2009年名列第一,2012年名列第二,2017年名列A+。相继2016年被列入云南省“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2017年民族学被列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录,同年获得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正在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迈进。

 

学术传承

 

云南大学自创立之初就力图在边疆民族研究领域有所作为,19236月提出动议设立“滇边调查部”研究边疆民族问题,培养边地人才和开展咨政服务。1937年8月云南大学熊庆来校长在国立云南大学筹备创建社会学系。1939年5月云南大学社会学系获准成立,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奠基人之一吴文藻任系主任,并创设了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即社会学研究室。此后,有费孝通、陶云逵、瞿同祖、许烺光、林耀华、田汝康、张之毅、谷苞、史国衡、李有义、胡庆钧、王康、杨堃、江应樑、方国瑜等享誉国内外的学术大师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中耕耘著述,间有陈达、潘光旦、戴世光、倪中方、万先法等知名学者到此任教或做研究工作。抗战时期,费孝通主持的社会学研究室迁到呈贡县古城村魁阁开展调查研究,开创了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历史上著名的“魁阁时代”,产生了一批至今在学术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型塑了“魁阁精神”和“魁阁团队”。1942年7月,云南大学聘方国瑜先生成立西南文化研究室,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汇聚一堂,奠定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卓越学术传统。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奉命撤销,杨堃、江应樑、方国瑜、马曜等一批学界名家专注于民族史研究,同时李广田、张文勋等一批学者名家开展民族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继续拓展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的相关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积极参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云南大学于1987年设立人类学专业,1992年恢复社会学专业,1996年获准民族学硕士授权,1997年成立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大学在“211工程”建设中将民族学科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两个学科之一,1998年获准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授权,2000年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获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2年民族学获准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准设立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17年在教育部评估中列为A+并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录,同年社会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将逐步发展成为既具中国特色又有全球视野的一流学科。

 

学科特色

 

中国西南及其扇形辐射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汇集着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等30多个民族和族群文化,传播着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异彩纷呈的民族民间信仰,是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大世界古老文明的交汇地带。与云南近邻的南亚东南亚大陆国家居住着众多与中国西南民族具有历史同源、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民族和族群,且因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和交往互动被国际人类学界称为“佐米亚”(zomia)区域。这里是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土,也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研究的传统特色区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秉承“从实求知,迈向田野”的学术取向,于2000年组织对云南省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进行了“跨世纪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出版了《云南民族村寨调查丛书》27本。这次调查是继1950年代国家组织大规模民族调查之后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影响最大的省域少数民族调查,推动了云南大学学术研究从书斋到田野调查的转向,也开创了由一所学校单独组织大型民族调查的先河。2003年再次组织了对15个省区32个少数民族(包括台湾高山族)的“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出版了《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30余册,开创了大陆与台湾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调查的范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2003年启动了“云南少数民族农村田野调查基地”建设,在彝、哈尼、傣、白、回、傈僳、纳西、苗、怒、景颇、独龙、布朗等民族村寨建立了14个田野调查研究基地,开展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人才培养的田野调查实训和长期跟踪调查。2009年起启动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田野调查研究,组织学者赴越南、泰国、缅甸、老挝进行田野调查,出版了《东南亚民族志丛书》,开启了我国系列性区域民族志和海外民族志的研究范式。

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基于地缘优势、学术传承和学科特色,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国西南和南亚东南亚大陆国家,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生态、历史、语言、宗教、经济、社会、文化遗产、政治及边疆等问题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于田野的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和跨国民族的历史及其人类学研究;中国西南与南亚东南亚民族及其互动研究;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文化多样性及其传承保护与产业化研究;山地民族生态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民族问题治理与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研究;影视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一带一路”沿线及海外民族志研究等。云南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田野调查与民族志研究团队、中国西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研究团队等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平台团队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已经形成科学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三大类型体系。科学研究平台主要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CEYYI)、云南省民族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共建西南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基地、云南省民政厅共建云南省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主要有:云南省首家获准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云南省优势特色专业民族学、云南省人才培养创新基地民族研究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享有国际声誉的影视人类学实验室、民族学与社会学数字化实验室等。社会服务平台主要有:民政部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培训基地、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高校新型智库边疆民族问题智库(CTTI)、少数民族文物展示公众服务平台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西南边疆民族研究(C刊集刊)等。

传承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社会研究室“魁阁时代”学术传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逐渐形成了学科发展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学科完整、方向齐全、特色鲜明、梯队合理、成绩卓著的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系馆所中心结构和学术团队: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西南民族史与历史人类学研究、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问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与发展人类学研究、东南亚民族与世界民族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跨国民族与边疆治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宗教文化研究、媒体与传播人类学研究、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等。

 

人才培养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教研机构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教研机构之一,长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曾培养出刘尧汉、严汝娴、刀世勋、杨庭硕、邵献书、何耀华等一批著名的民族学与社会学专家和学者。在“魁阁精神”感召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贯彻“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整合相关学科教学科研资源,建立起本硕博完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民族学与人类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王文光教授和何明教授分别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研究教育部重点编写教材项目”《中国民族史》和《人类学概论》首席专家。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成果获得了“挑战杯”奖励等。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致力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创新,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专注于中国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民族与宗教事务、跨文化交流与管理、文化多样性传承保护、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等领域,培养“宽视野、厚基础、强专业、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在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中,特别注重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持续举办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创新计划项目“云南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生田野调查暑期学校”,推动云南大学民族学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开展云南大学民族学精品课程、优质课程以及慕课建设,建立与海外高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不定期举办高水平“魁阁讲座”、学术沙龙和读书会,丰富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

 

合作交流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推动学科的国际化,派出费孝通、许烺光等学者赴美国访问。近年来,更以“美美与共”愿景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努力推进国际化进程。2009729—31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通过校际院际合作交流,参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工作,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了若干国际国内合作研究项目。在海内外学术交流中聘请国外专家为客座教授长期授课,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泰国清迈大学等合作举办国际会议与出版研讨成果,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女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韩国岭南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实质性地开展师生交换与合作研究。

2008年起,每年开办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田野调查暑期学校都会延聘海内外名师授课,同时也招收大量海外学生,完成学习的学生所获学分被鲁汶大学、安特卫普大学等国外高校认可。2009年联合韩国首尔大学发起“东亚人类学论坛”获得东亚人类学/民族学界的积极响应,迄今已在中国昆明、日本、韩国成功举办4届。2010年联合韩国智异山文化研究院、顺天大学等机构合作发起的“东亚山岳文化研究会”,先后在韩国、中国、日本、越南举办了5届。紧随面向南亚东南亚大通道建设,与缅甸、泰国等高校合作开展互联互通背景下的民族社会经济社会变迁研究。此外,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人文社科合作与交流,推动两岸四地师生短期研修工作坊,建立原住民研究和田野调查基地,合作举办学术会议和联合研究项目。

 

社会服务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围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在中国西南和南亚东南亚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田野调查一手材料和研究成果为依托,积极主动融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问题的调查研究,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提供思路、规划和建议。二是致力于多样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调查研究与实践转化,为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和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学术支撑。三是为解决民族问题和贯彻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提供咨询建议,并获中央办公厅和省部级领导机关的采纳。四是为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国际问题的处置提供咨询建议,并获中央办公厅和省委办公厅的采纳。五是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提供第一手田野资料,并在人文社会科学合作与交流中涵养关系培育共识。

早在1950年代开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者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新中国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写云南少数民族三套丛书和五套丛书为民族识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所提出的“直过民族”理论和“东方民族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尹绍亭教授将国际生态博物馆相关理论和中国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民族文化生态村”概念并在云南省不同民族社区试点建设。这一尝试不仅是我国应用人类学领域的创举,同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云南省和国家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政策重要的思想来源。

大丽高速公路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沿线居住着白族、彝族、藏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为改变高速公路与沿线经济社会相隔离的局面,受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委托,民族学科团队以深入沿线民族地区开展深入细致田野调查为基础,规划设计了体现沿线民族文化特色、连通周边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社会的服务区、观景台等设施,为带动沿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适应产生了积极作用。2012年中国西南民族文化传承传播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获准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校内外学者、政府和企业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传播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普洱市合作开展了景迈山世界遗产申报的前期调查研究并出版了系列成果,与兰坪县签署了合作协议规划设计了兰坪县民族博物馆,与云南省政府外宣办合作运用新媒体开发了推介云南民族文化的“最云南”APP平台。2014年云南大学边疆民族问题智库获准为云南省高校新型智库并入选CTTI中国高端智库平台,积极开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事务管理、藏区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问题的调查研究,多篇咨询报告被中央和省部级部门采纳或批复。2017年云南大学与云南省文化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非物质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并完成了首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影像记录骨干培训工作。作为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云南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团队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参与区域精准扶贫和灾害社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群将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一流学科建设”,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契机,统筹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以世界一流学科愿景创造性地完成“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建设任务,积极回应国家战略和民生关切,主动服务于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任务,早日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学科平台,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方法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多样性传承保护、公共服务与社会工作、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家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距离会议开幕还有

年会日期:

2019年7月12日--14日

网上注册截止日期:

2019年7月02日

现场报到日期:

2019年7月12日

分论坛公布时间:

4月15日在中国社会学会网

http://csa.cass.cn)上公布

投稿截止日期:

 2019年6月20日